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民国大画家 > 第六十七章 想象中的中国

第六十七章 想象中的中国

唐宁摊手道:“这当然不中国了,因为布歇他压根就没去过中国啊,他对于中国的认知都是来自于东印度公司等海上贸易带回来的中国物品和听那些商人讲述的传说。对了,还有里面女人穿的这些服饰,你们不觉得很像唱京剧穿的戏服么?”

“我就说怎么看这些衣服这么奇怪,原来是戏服啊!”鲍小芸恍然大悟道。

“看来你平时也不怎么听戏啊!”

“我不喜欢那种咿咿呀呀、节奏慢的要死的唱法!”鲍小芸冷哼一声道。

“其实京剧也不都是慢节奏的,也有快的,比如花脸!等回去我带你去听听。”方敏在一边辩解道。

“好吧,到时候我跟你去。”

唐宁看出来了鲍小芸其实这就是在敷衍方敏,于是岔开话题道:“其实犯这种错误的不光是布歇,凡尔纳你们听说过吧?”

“凡尔纳?就是那个写科幻小说的儒勒凡尔纳?”娜塔莎好奇的问道。

唐宁点点头答道:“没错,就是他。他之前写过一本名叫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的小说,但事实上写的压根就不是当时的中国,只是一个从没去过中国的法国作家想象出来的中国,虽然我们必须承认凡尔纳的想象力的确非常惊人,他可以将一个他从没去过的北京城描绘的让人叹为观止,但没去过就是没去过,所以一点都不真实”

“为什么这些法国画家和作家,明明都没去过中国,但又特别喜欢创作有中国特色背景的作品呢?”方敏不解的问道。

唐宁沉吟了一下答道:“这个问题我当年倒是真的仔细考虑过,还特意为此问了一些人,勉强解释的话大概就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市场并不是中国,也就是说写出来、画出来并不是给中国人看的,而是给对于中国并不怎么了解的法国人看的,所以他们自然分辨不出来真假。这就好比在国内也经过有一些人胡诌一些国外的事情,其实他们也没去过,但因为听这些胡诌的人同样没去过,所以也听不出什么毛病来!”

随后话锋一转又说道:“当然了,我相信以布歇和凡尔纳这样的大师,应该不会是存着这种心思,至于具体原因那就得当面去问他们本人了,但很可惜两人现在都过世了”

就在唐宁胡思乱想的时候,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个小孩子的大喊:“妈妈,这画的是什么啊,这些人都穿的好奇怪啊!”

唐宁转头一看,是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指着中国花园这幅画像在他身后追过来的妈妈问道。

“哦,这画的是中国花园!”男孩妈妈随口答道。

小男孩想了一下然后说道:“中国?没听说过,但他们看起来都好怪啊,你看他们居然都是黄色的!”

“中国人的确跟咱们在很多地方都不一样,比如肤色、发色和眼珠颜色,其实在布歇先生的那个年代,贵族们还是很喜欢中国的,布歇的这几幅作品都曾经制成过挂毯,很受欢迎的,但现在不行了”

男孩妈妈正在讲解,忽然惊呼道:“嘿、托马斯、住手,你不能”

可惜她的话只说了一半,就只听“嘶拉”一声,中国花园就被这个熊孩子给扯掉了一块,偏偏这个熊孩子非但不知道自己做错了,反而拿着一块残片向妈妈炫耀道:“妈妈你说的没错,他们的眼睛真的跟咱们不一样,都是黑色的呢!”

看到这一幕,唐宁真是心如刀绞,虽然他觉得布歇这幅中国花园从内容上来看纯粹就是一幅臆想作品,但从绘画技巧上来说,这就是一幅传世名作,万万没想到居然此刻就毁在了一个熊孩子的手里。

于是忍不住向熊孩子母亲训斥道:“这位夫人,你是怎么看孩子的,怎么居然把这么珍贵的一幅画给毁了,你们赔得起么?!”

所谓“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熊家长”,只见男孩母亲一脸理直气壮的反驳道:“怎么了、怎么了?你跟一个孩子计较什么?他又不懂、也不是故意的!”

唐宁立刻反驳道:“他一个孩子不懂,那你这个大人也不懂么?你带他来看画展之前没跟孩子讲解看展的注意事项?”

“我当然说了,但他一个小孩子哪记得住那么多?”男孩母亲梗着脖子答道。

“记不住你带他来干嘛?”唐宁质问道。

“当然是带他来感受艺术气息!”男孩母亲答道。

“就是这么感受艺术气息的?如果都你们这么感受,那现在流传下来的这些画可不够感受几次的!”唐宁讥讽道。

“嘿!你这人真有意思,这事儿跟你有什么关系?这次画展是你办的啊?这幅画是你收藏的啊?”男孩母亲反问道。

唐宁刚想回击,身边的格雷却偷偷拽了他一把,在他耳边低声道:“托尼、你没必要跟她吵,保安已经过来了,她们不赔偿是肯定走不了的!”

唐宁抬头一看果然保安已经闻声跑了过来,问明情况之后便将熊孩子母子控制住了,并将他们强行带到了办公室,尽管熊孩子母子不停的哭喊吵闹,但也都无济于事,随后又安排人将这幅被毁的中国集市撤下,这才宣布画展继续进行。

随后唐宁才从格雷处得知,这个熊孩子的母亲是巴黎很有名的一个泼妇,经常仗着蛮不讲理四处占便宜,但这回她是踢到铁板了,因为这次的画展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大人物与皇家美术学院主办的,最后熊孩子一家赔的倾家荡产、灰溜溜的离开了巴黎,这件事才算是过去。

而且在这次事件过后,便出台了规定,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不允许参加任何画展、艺术展和歌剧、舞台剧演出。其实在19世纪末期这个规定似乎就已经开始实行了,我这里纯粹就是为了情节需要,而且我觉得这个规定国内也应该借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