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回到明朝当作家 > 第四十一章 女真入关

第四十一章 女真入关

皇太极绕道蒙古直达塞内,从而避开了防守严密的辽东防线。一时间,京师震动,人心惶惶。身为陪都,南京自然也如临大敌,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次事变。只有张牍并不十分担心,因为他知道,大明还有十多年的寿命,这次远征,皇太极的目的在于劫掠物资,而非占领地盘。

不过,这倒是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张牍立即行动起来,写了一篇评论文章,称皇太极为劫掠而来,必不会久留,若要尽快击退他们,最好的办法是坚壁清野,避其锋芒,然后包抄其后路,逼迫敌人回防。写完后意犹未尽,又利用自己的一点历史知识,再写了一篇讲述建州女真的社会构成和八旗制度的文章,这些知识是明朝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除了这两篇时评,他又补充了十篇书评和戏剧评论,这里面有五篇是玉莲所写,凑成了第二期的《金陵纪评》。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第二期的出版速度快多了,到十一月中旬时第一批三千本已经出厂,先是雇人到南京城内各个茶楼,酒馆,贡院等地售卖。接着第二批三千本发货给外地客商,包括王德销往北京的一千本。不出他所料,因为建虏入侵的大新闻,这一期的杂志引起了相当多的瞩目,各地纷纷售罄,需求订单很快涌来,张牍开足马力继续生产,又供应了五千本到市场。这时,北京已经被敌军兵临城下了,王德的商路中断,只好退回所有杂志,张牍便转卖给南京和周边的市场。

到了十二月,皇太极开始向北撤离,但仍然击退了多支明朝援军,皇帝对勤王的袁崇焕大为不满,将他下狱。这次事件本来只在朝廷邸报上报道,但很快流传到了民间,被女真人吓坏了的百姓们都骂袁崇焕是故意放走皇太极,以养寇自重。

张牍自然不相信这些传言,只是此事相当敏感,他也不敢妄加评论,只默默观察着事态发展。直到正月,皇太极仍然盘踞在北直隶地界,南京城的民间舆论已对他失去了兴趣,大家照旧过起了新年。张牍一家也在正月初一去栖霞寺烧香,这是位于栖霞山的一座著名寺庙,即使在后世也是南京的一大名景,张牍去游玩过多次,只是回古代后,这还是第一次去。

从山貌来看,栖霞山变化不大,只是山上红叶见不到,反倒是满山皆绿。张牍在前面开路,秦夫人母女一起跟着后面,三人行至半山腰觉得有些疲累了,便寻了一座凉亭休息。这时候虽是寒冬,山上草木也未见多少枯败,阳光照到的地方,暖意相当浓烈。

玉莲端了一杯水给张牍,指了指远处山脚下的南京城,笑着说:“夫君,你看那南京像不像一个棋盘?”

张牍瞥过眼去,见四方城墙围起的城市,里面纵横交错的道路确实跟棋盘的线格很像。

“像,我们就活在这棋盘中,像个棋子一样。”

玉莲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不想做棋子,你做棋手,我来给你做帮手吧?”

两人正聊着,旁边走过一个公子哥模样的年轻男子,忽然停下脚步,盯住张牍看了半晌,然后走向前来,向张牍一拱手道:“敢问阁下可是秦家书坊的东家张公子吗?”

张牍向他打量了一眼,此人穿着不俗,戴着书生纶巾,长相斯文,大概是某个有钱人家的公子。

“在下正是。”

公子哥大喜道:“去年圆海先生请诸位朋友看戏,小生也在其列,见过张公子。”

张牍哪里还记得,只好向他施礼道:“当日与公子匆匆见过,只是不知公子名号。”

“小生姓吴,名堂,表字长明,原是苏州人士,幼时随父亲迁至南京。”

“哦,长明兄,在下张牍,表字书玉。”

两人介绍完毕,吴堂这时从袖中掏出一本书来,正是张牍印的第二期《金陵纪评》。

“张兄的这本书,小生看过后,实在倾佩不已,今日有缘相见,正欲向兄台请教一二。”

张牍听他意思,还得耽搁不少时间,不由得向玉莲投去无奈的眼神。玉莲立刻起身向吴堂施了个万福,说道:“吴公子请稍坐!妾身还要陪母亲去烧香,失陪了!”待吴堂还了礼,玉莲便带着母亲往寺庙走去。

吴堂翻开杂志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文字问道:“张兄在此文里讲了建虏的不少事情,我看得很有兴趣,故而去查阅了我家藏书,对兄台列举的建虏此次来犯的原因,我以为还有一项未能提及。正好与兄台探讨一番。”

张牍颇有些意外,这位看起来纨绔的公子哥还真有点较真的精神,便回道:“吴兄请说。”

“兄台说建虏乃是以渔猎为生,农耕次之,但我翻查前些年我大明边将去往建州的见闻实录,认为农耕已是他们的主要生计,而渔猎之获,则用来与我大明贸易换取铁器和粮食。但这几年年年干旱,气候又冷,不管是我大明还是辽东,田产都大为减少,故而建虏也有逼于无奈来中原掳掠粮食的需要。”

“哦?!吴兄这个见识在下的确没有想过,那么吴兄以为该如何平息辽东战事呢?”

“两手做法,一手自然是重兵把关,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另一手,也要重开边市,甚至允许内地商人去跟建州贸易。这一方面是阻吓他们,另一方面则是给他们一条出路,能拿本地物产换得粮食,如此让他们知道与其付出巨大代价来抢掠,还不如通过边市获得物资。”

“我听说朝廷禁止贸易是为防铁器流入建州。”

吴堂轻蔑地笑了笑,似是对朝廷的政策很是不屑,“这都是那些远坐京城,无知无识的颟顸庸臣给出的建议。女真早就开了铁矿,自己便能炼铁制造兵器了,哪里还需要买我大明的?”

张牍又仔细打量了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公子哥,他表情坚定而诚恳,看来对自己的见解很有信心,不禁从心里对他敬意陡升。

“吴兄的一席话,的确让我深受启发。我正在筹备下一期的《金陵纪评》,吴兄要是不嫌弃,请把刚才所言编写成文,交给我来刻印。”

吴堂很高兴,向张牍拱手道:“那真是小生的荣幸了。”

拜别了吴堂,张牍赶紧三步并作两步赶往栖霞寺,这时候寺庙里游客已经非常多了,到处都闻得到香烛的气味。玉莲和夫人烧了香正在后山休息,张牍费了好一番功夫才找到她们。

“拜了什么佛?”张牍向玉莲问道。

玉莲脸红地笑笑,没有答话,秦夫人接话道:“拜了送子观音,祈望来年得个小子。”

张牍顿觉语塞,只好默默坐在一边假装看风景,偷眼瞧向玉莲,见她也在悄悄瞥他,似乎有取笑之意。

玉莲其实也跟张牍商量过这事,但张牍觉得两人年纪还太小,少说要再等三年,成年后再生比较好。他当然一方面是顾惜妻子身体,这个时代女人生孩子就是在鬼门关过一遭,另一方面,他实在还没有信心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如果灾难注定要来,这个孩子出生岂不是受大罪?

所以,他每次亲热都有意在最后收尾时退出来,玉莲对此虽有些不满,但知道夫君是爱护她的意思,也不好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