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隆唐 > 第二十三章 齐国现状

第二十三章 齐国现状

这个时期,朝廷选拔人才和汉朝一样,主要是察举制。

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从而推荐出优秀的人才为官。

即由皇帝下诏责成中央和地方长官选举贤能,向朝廷推荐出任官吏。

至汉武帝时期,规定每年在二十万人口中要荐举一人,送中央以备录用。

被选荐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有特别才干和奇异能力的人也都在选荐范围之内。

但是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其次还有征辟,是聘任士人为官的一种方式,又分为征召和辟召,皇帝直接聘任士人为官叫征召,大臣聘任士人为官叫辟召,但这种方式用的不多。

除此之外,还有任子、荫袭、赀选等方式,说白了就是内部推举和花钱买官。

高顺当这个门下录事,就是通过内部举荐,一个八品小官,高纬都没在意,直接同意了。

看着新发的官服,赵氏兴高采烈的帮儿子穿上,和高顺想象的不太一样,齐国的官服居然和汉朝的差不多。

有人说此时的文化以胡人为主,礼仪服饰也受到胡人影响,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高家是名副其实的汉人。

高家是汉人,但周围的胡人还很多,所以他对汉人称自己为汉人,对胡人称自己为胡人。

而北齐受汉族影响很大,是一个重视礼乐的政权,从《通典》大量引用的北齐礼乐制度就能看出来,这是汉化的一个标志。

穿上官服,高顺跟随高长恭进了皇宫,这座皇宫他在外面看过无数次,还是第一次进到内部。

从闾阖门进入,就是南止车门,进入后东面是尚书台,尚书台的后面就是朝堂,高顺此时还没有资格进入。

正常情况下,高顺应该去西边的中书省,那里才是他的办公室,还需要过一道神虎门。

但他是来帮高长恭的,所以直接跟他来到尚书台,在众人的目光中,进了高长恭的办公室。

此时的尚书台显得有些冷清,很多人受和士开等人牵连,发配的发配,罢官的罢官。

赵彦深在这场斗争中虽然胜利了,可是他却没什么成就感,因为最终受益的不是他,而是高长恭。

“隐公来的早啊,不知今日有什么需要本王处理的。”

赵彦深今年都六十多岁了,年龄比父子俩加一块都大,高长恭对他很客气,高顺自然也不能失礼。

“晚辈高顺丰见过司空大人!”

赵彦深此时正在看公文,对于高长恭爱答不理,不是他倚老卖老,而是高长恭确实不会处理什么事,现在整个尚书台都靠他支撑,斛律光也不管事。

原本还有个段韶可以帮忙,但最近身体一直不好,偌大的尚书台除了小吏外,就几个主要人员。

赵彦深真的忙不过来,原本不打算搭理高长恭,但听见一个年轻人的声音,于是抬头看了一眼。

“兰陵王,这位是……”

“哦,这位是犬子顺丰,我已禀明陛下,让犬子入朝当个门下录事,帮你我跑个腿、传个话。”

“哦。”

一听是这么小的官,赵彦深也没在意,不过刚刚高顺故意叫他大人,也不知是要引起他的注意。

高顺今年不过十三四岁,就算从小读书,也不会几篇文章,指望是指望不上了,至于高长恭,赵彦深想都没想,直接低头继续忙碌。

看到这个老头如此可爱,父子二人对视一眼,眼里浮现的都是无奈,谁也没有怪罪他的意思。

打过招呼后,父子二人来到公案前,看着堆积如山的公文,高顺好像明白了。

回头幽怨地看了高长恭一眼,高长恭却抬头看着房顶,做出一副深思状。

没看到这些公文以前,高顺还以为他无所事事,感情根本不是这样,是事情太多他直接放弃了。

北齐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国祚,却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大概有后世六个省。

在华夏的历史上,北齐以政治极端黑暗著称,鲜卑勋贵凶残腐败,搞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

此时,战争频繁,社会矛盾复杂,自皇帝至各级官吏,多昏庸残暴,狗马鹰亦得加封官号,赋敛日重,徭役日繁,造成人力竭尽,府库空虚。

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表面化。

北齐的统治者们,除了高欢以外,没有人能活过四十岁,从暴政凶狠淫乱而言,素有禽兽王朝之称。

其中北齐统治有一半的时间无法可依,全凭个人喜恶或当天的心情判案。

大量派遣奴仆担任县长,而不是因为有能或有才,而只有孝昭帝高演称得上是德才兼备。

可惜他在位时间不长,因坠马事故重伤而死,在位仅两年,年仅27岁。

而且北齐政治还深受北魏因素的影响。

首先,北魏诡谲的宫廷政治几乎原封不动地遗传给了北齐。

北齐后主的保姆陆令萱控制宫廷,继而控制皇帝,继而控制朝政的做法,与北魏的保太后几乎如出一辙。

其次,北齐后主当政时期的辅政大臣胡长粲,冯子琮,元文遥,尉瑾等都出自于北魏的外戚,宗室和一等贵族家庭。

经历了在东魏北齐初年的失落后,他们和陆令萱一样,不遗余力地攀登权力的阶梯,终于在北齐武成时期,受到重用。

北齐的商人为了丰厚的报酬,也投资政治。

这三种来源于北魏的旧势力对于北齐政权的建设并没有产生积极作用,相反不同程度侵蚀了北齐政权的基础,造成了众叛亲离的严重后果。

如今朝中的奸佞虽然被铲除,可他们留下的烂摊子还在,各地的情况纷纷汇报上来,高顺越看脸色越沉。

“本以为和士开等人是朝廷的蠹虫,殊不知这些官员,才是病根所在,如果不除去,很容易烂到骨子里!”

高长恭点点头,这个问题他也知道,可是他没办法。

如果把齐国比成一个人的身体,之前就是内忧外患,脏器和皮肤都病了,是由内而外。

而现在内部可能好了,但外表的病灶还在,那些皮肤虽然生疮,但还是皮肤。

如果想要把他们挖去,就需要做好补充的准备,高顺又信不过那些世家,所以现在的处境很尴尬。

用那些人吧,大多数都无才无德,有些人甚至都不识字,不明事理。

不用那些人吧,还没有人代替,如果全部罢免,地方上也会乱套,还不如不动。

“情况就是这样,你都看到了,所以不是本王不管,而是没必要管!”

高长恭看见高顺吃瘪,心里还很得意,重要的事有赵彦深呢,他只负责军中事务。

“哎,实在不行,我们只能公开选拔人才了!”

“公开选拔人才?”

高长恭首先想到的就是求贤令,一个是秦孝公,一个人燕昭王,还有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

高顺一看高长恭的表情,就知道他想差了,无论是让人推荐,还是民间招揽,其实都没什么新意。

高顺想的是科举考试,这个影响华夏上千年的官员选拔制度,也许可以提前问世。

科举制度是隋唐开始出现的,经过历朝历代的完善,渐渐固定了模式,却也限制了发展。

现在齐国需要大量的人才,正是改革的好机会,如果还用世家弟子,那就等于换汤不换药。

如果起用寒门弟子,那么那些人势必会感激于他,但这个时候民间读书人太少了,所以只有齐国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