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仙侠小说 > 诛仙屠龙记 > 第二十二回:女娲宫青云下山 长安城阴谋四起(上下合)

第二十二回:女娲宫青云下山 长安城阴谋四起(上下合)

这人世间,无奈创业者皆勤,守业者多逸,创业之君,身经百战,知立业之苦。而守业者,多会嫌老成,喜年少。高宗这时大唐已到三君,武昭仪知道这帝王身边少不得女人,而自己年龄已过三旬,遂令高力士自去寻找美色少女,留在宫中。

这武昭仪有一同胞姐妹,名曰武顺,这武顺起初嫁给越王府法曹贺兰越石,生儿贺兰敏之,另生一女贺兰氏。贺兰越石早卒,这时武顺约三十五六,因与昭仪关系,常来这景福宫看望妹妹。这武顺虽年岁已大,但也少妇韵味仍存,仍不堪守寡,不但勾搭大姨子韩国夫人,还对常来玩耍的外甥女贺兰氏起了色心,令武昭仪震怒,但此时高宗乃九五之尊,只好忍气同声。

这日黄昏,武昭仪推却身体不适,早早回房歇息,这时高宗身边美女甚多,也不在意,随让武昭仪回房,不在细问。回的房来,令高力士守住门口,武昭仪见此时无人,静卧床上,元神离身而去,直奔女娲宫。来到宫前,昔日门前弟子皆认得来者乃是九幽素女,忙忙迎进宫去,告知女娲娘娘。

“你不在宫中做事,为何回来?”见到素女,女娲问道。

“娘娘不知,素女依照娘娘吩咐,现在已占据景福宫中,也与那唐高宗生育一子,只是素女久居人间,这人间理数实在看不下去,望娘娘指条明路。”素女久居人间,对人间却产生了感情,见不得高宗这伦理之事。

“这你就不懂,世间之人,多都见利忘益,才有那见不惯之人,修性养道,避世自乐。世间之人区区一甲之时,不去及时行乐,待年老归西,回首一世,留得无数遗憾。今日你去,想也不过百年,待功满归来,再想想人间你留恋什么?”女娲轻声细言。

“素女迟钝,弟子明白了。”素女经女娲点经,即可明白,这女娲娘娘明着是赌那百年之约,实在是心疼自己,让自己前去享受人间荣华富贵。遂叩首谢恩。

“弟子还有一事恳请娘娘应许,”素女言道。

“不就是你的小姐妹吗?看来你还在乎情谊。”女娲娘娘何等人物,乃是上古大神,听素女一言,便知道她心中所思。遂令青云随她而去,这青云听的去人间享受,自然开心无比,直接什么不顾,随着九幽素女归长安城景福宫而来。来到景福宫上空,素女指明那贺兰氏歇息之屋,青云顿时明白,遂即化作一阵清风自门户潜入。

二日午时,高宗才从那早朝归来,这几日贺兰氏留在景福宫宫中,高宗心里十分惦记。来到宫中,内侍禀告太宗武昭仪与姐姐出去钓鱼,听的是昭仪娘娘说的皇上近日气色不好,故前去泾河钓的鲫鱼回来,令御膳房给皇上补补。高宗问到何时回来?答道:娘娘说傍晚才能回来。高宗见是无趣。又问何人同往?又答曰:只有娘娘与他姐姐。听的贺兰氏独自留在宫中,高宗心里一喜。问在何处?内侍回到:午时正在房中歇息。高宗遂命退下。

高宗来到贺兰氏门前,见屋门只是半掩,遂推门而进。只见这贺兰氏侧卧床边,这时这贺兰氏芳龄只有十六七岁,正是诱人年华。高宗心里暗叹,真是貌似洛神。

有诗赞的的洛神之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秾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不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此时高宗心中,这贺兰氏堪比洛神之美。高宗正欲走进,只听的贺兰氏梦中叹气一声,并没有醒来,竟自走进观之。后有词借物赞曰:

媚立幽泉,亭亭雨后,藕丝缕缕缠绵。晚风初透,轻舞绿罗衫。

红粉佳人似玉,芙蓉浦、荡漾清圆。依依梦,遥托白鹭,相寄彩云端。

凭栏,还记取,清溪明月,相顾无言。脉脉噙露举,心上眉间。

纵使风情万种,秋风起、一袖霜寒。凭谁寄?凄凉满目,默默玉香残。

这时的贺兰氏已有青云换去元神,只是留了肉体,这青云乃是蛇精来历,这蛇精修仙。数日的迷恋,白日早朝也是迷迷糊糊,更不说是批阅上报,这些事儿自然落到了武昭仪身上。这时武昭仪明知贺兰氏的来历,也是装的不知,自己暗里熟悉这朝中之事,也安排悄悄除去了萧淑妃。

这就过了一年之久,高宗基本不离朝中之事,皆事都有武昭仪代替决断,也乐个清闲。这年武昭仪又生的一女,高宗高兴。武昭仪乘机进言太子之事,这时原太子李素节因母亲萧淑妃之事受的牵连,太子李素节生性聪明,非常受到高宗喜欢。六岁之时领雍州牧。后因母亲萧淑妃,李素节被贬为申州刺史。朝中不可无太子,高宗立刻下诏立李弘为太子。斩草要除根,武昭仪怕留有后患又让高宗下令,以李素节长年患病为理由,不再召唤李素节入京朝见。

李素节因此知道是昭仪猜忌他,因此作《忠孝论》来表明自己无罪,但这引起武武昭仪对他更加愤怒,将他流放到鄱阳。后又任命他为岳州刺史,此后又多次迁徙。这样仍是放心不下,武昭仪令人编个理由,李素节被勒令入京,在龙门驿被缢死。以庶人礼被埋葬。彻底除去了儿子的劲敌,武昭仪心思便用在了王皇后身上。

太子事情一定,武昭仪又去给高宗进言,立后之事,起初高宗确也为难。武昭仪就令贺兰氏枕边吹风,这时那王皇后也是人老珠黄,高宗甚少去她宫中,可这立后之事得与朝中大臣商议。第二日早朝便于大臣们商议此事,等的朝事议完,他传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和于志宁四位重臣,入内殿开御前商议。立后之事,这四人事前已得到消息,私下商议如何劝谏高宗,但此时武昭仪势力太大,谁也不敢当这出头之鸟。

褚遂良主动请缨:“让老臣先来。我奉先帝遗诏辅佐陛下,如果不尽愚忠,他日也无脸去见先帝。”

待四臣进的内殿,高宗言道:“罪莫大于绝嗣,皇后久未生育,而武昭仪生有皇子,为当今太子,朕欲立武昭仪为后,众位卿家意下如何?”

没等别人开口,褚遂良第一个站出来言道:“陛下:皇后系出名门,也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去世之际,曾对微臣言道:朕现在将佳儿和佳妇托付给卿。当时陛下也在场,想必也听得清楚。这王皇后贤惠聪明,臣也没听说皇后犯有何错?岂可轻言废立之事!臣乃托孤老臣,绝不会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违背先帝的遗命。”任凭高宗如何解释,那褚遂良就是不同意,君臣皆不欢而散。

第二天,高宗再次召集四人来到内殿,褚遂良直言不讳地言道:“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后,这也可以,但请陛下另选他人。这武昭仪曾侍奉过先帝,这是天下人都知道之事,又怎么能瞒得过去?倘若陛下立武昭仪为皇后,天下人将会如何看待陛下?”这句实话说到高宗心里痛处,自觉羞愧没有说话。

这褚遂良却越说越激动:“愚臣知道今日触犯圣上尊严,老臣罪该万死,老臣只愿不辜负先帝的厚恩,哪里还顾性命。”说完此言,这褚遂良遂即跪拜,把那朝帽摘了下来,还把上朝时执的手板放在地上,对高宗言道:“如若陛下陛下不听老臣之言,那老臣就还陛下这个手板,让老臣告老还乡!”高宗问的此言大怒,命令侍卫直接把他架出内殿,躲在帐后偷听的武昭仪甚是气愤,遂与这褚遂良结下隔阂。

这时武昭仪在朝中权势已大,自有一些臣子前来相诚。见立后一事老臣阻拦,高宗心中闷闷不乐。次日早朝,见褚遂良托病没有参朝,高宗无趣遂令无事退朝。此时竟见一人出班跪拜言道:“陛下,臣有一表上奏。”高宗观之,乃是司马李义府。高宗心中烦闷,虽不想理会,但在早朝之中,只好应付问道:“卿不去上任,今日上奏何事?”

“陛下,臣所上奏乃立皇后之事。”此话正是高宗心事,高宗顿时来了精神。

“陛下,今时太子已定,而其母只是昭仪娘娘,其身份已不合律规。今日武昭仪娘娘心宽仁厚,福赐天下,后宫之中人人皆知娘娘仁义待人。臣今日别去之时,冒死进谏,恳请陛下立昭仪娘娘为后。”言罢叩首低声哭泣。

人有三好,其一就为喜听阿谀奉承。高宗心中郁闷,顿时化去,

提起此人,书中值得一叙:这李义府乃瀛州饶阳人氏。祖父为梓州射洪县县令。李义府自小聪明过人,才学出众,射洪县内人人皆夸。时遇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出巡路过,听有次传闻,遂叫来一试,果然是个人才,补为门下省典仪。后又得到黄门侍郎刘洎和御史马周的赏识,推荐给先帝唐太宗,唐太宗听他才华出众,令他当场作《咏乌》一诗,只见这李义府足不出三步,开口吟到:

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

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唐太宗见此曰道,昔日魏时曹值七步作诗,今日李义府三步成诗,实乃真才实学。授予他监察御史,并侍当时的晋王李治。李治立为太子后,他又被授予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李义府曾写《承华箴》规劝太子“勿轻小善”,“勿轻微行”。唐太宗看到后,大加赞赏赐李义府帛四十匹,并令其参与史记《晋书》撰写工作。

后太子李治继位为高宗。升李义府为中书舍人。第二年又让其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李义府由于名声之事,引起一批王公大臣的嫉妒。无意间得罪国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奏请高宗贬他到壁州做司马。

李义府得知此事,非常害怕,赶快令府中管家请中书舍人王德俭来商量对策。王德俭知道他的用意,也不推脱,随李府管家来到府中。李义府此时心慌意乱,为求的脱身之计,令家中摆宴款待王德俭。待酒过三旬,李义府小心问道:“兄可知愚弟今日所求之事?”

“贤弟难道就此别去,到那壁州上任?”王德俭试探问到。

“兄这是笑话我了,想那壁州远离长安,这一去不知何时可以归来?也可说永无归来之时。”李义府话语凄凉。

“看来贤弟是读书太多,待在那弘文馆中竟傻了。”王德俭笑着言到。

“愿听兄一言。”李义府明白这王德俭定有主意,忙起身行礼作揖。见此王德俭便让其落座,安排他人皆都退出,附耳给李义府仔细道来。

这李义府从王德俭口中得知,唐太宗幼妾武才人被高宗选入宫中,并十分宠爱,立其子为太子,封其为昭仪娘娘。这几日高宗想立她为皇后,但由于长孙无忌、诸遂良等大臣坚决反对,未敢轻动。王德俭还给他出得主意,如能建议皇上立武昭仪为皇后,则祸可转为福。李义府深知这是讨皇上欢心之时,为了保住自己地位,他认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立即草表,称武昭仪才貌双全,立为皇后是众望所归,恳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

高宗看完上表非常高兴,立刻将贬其到壁州诏令作废,当朝赐予了李义府宝珠一斗。回到武昭仪处,将此事全部告诉昭仪,武昭仪见此颇为欢喜,秘密派人到李义府府上致谢。

人有旦夕祸福,这李义府回到府中,心情起落,让管家摆酒屋檐之下,时天空乌云,细雨飘飘而下,望着细雨绵绵,李义府叹气自语:想这一生,本想光明磊落,出人头地,可这朝中之事,乃是错综复杂,朝夕有变。除去这阿谀奉承,顺着帝意,别也无法生存。心中感慨,又见此情此景,不由言诗一首:

金微凝素节,玉律应清葭。

边马秋声急,征鸿晓阵斜。

关树凋凉叶,塞草落寒花。

雾暗长川景,云昏大漠沙。

溪深路难越,川平望超忽。

极望断烟飘,遥落惊蓬没。

霜结龙城吹,水照龟林月。

日色夏犹冷,霜华春未歇。

睿作高紫宸,分明映玄阙。

话说这李义府有的来历去向,历史皆有评价无数,前人有的一叙,今日借来一表:不久,果然武昭仪被立为皇后,他与卫御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等人因立后有功,连续晋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并赐爵广平县男。

这时李义府个性大变,窥准方向,朝中议事采取投其所好,以攻为守的策略,从此青云直上。阴谋诡计是自我发展必不可少手段。李义府便放开手脚,用各种手段讨好高宗,发展党羽,打击陷害忠良。很快其势便倾动朝野。然其所作所为引起多数朝臣不满。元老重臣、中书令杜正伦与中书侍郎李友益商议,派人探察收集李义府之罪。但此事很快被李义府发现,并秘密上报高宗。高宗找李、杜查问,两人互相攻击,争吵不已。

当时朝中舆论支持杜正伦,而武后则袒护李义府。高宗不得已将杜正伦贬为横州刺吏,将李友益流放到峰州,将李义府贬为普州刺史。李义府虽然被贬,但仍受到武后的保护,不到一年,又官复原职,诏令其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其余官如故。

这高宗且是一个昏懦无能的君王,他临朝时,臣下奏事,不会做出判断,要等宰相提出意见,才能做决定。武后此时临朝,高宗容她参予朝政。显庆五年,政权已全归武后,武后为巩固地位,经过谋划,制造了一个元老派首领、国舅长孙无忌谋反事件,贬杀了长孙无忌及其诸子,其余遭贬杀的大臣达十三人,使政权进一步掌握在后党手中。

打击元老派势力之后,武后感到贞观时所修的《氏族志》,不载武氏族望,应予重订。李义府感到这是自己跻身名门望族的大好时机,便积极上奏皇上主张修改此志。他自言本姓出于赵郡李氏,还与诸李比亲疏。一些李姓子弟,怕其权势,便与他称兄道弟。给事中李崇德开始也与他论谱叙辈,李义府贬为普州刺史后,他便揭露李义府,使李义府一度从赵郡李氏族谱中删除。

李义府官复原职后,便叫人罗织罪名,将李崇德下狱,并迫其自杀。李义府曾多次向魏齐旧姓为子求婚未成,便上奏旧有七姓望族不得通婚。为了自己家族成员入谱,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这样表面满足了武则天的欲望,实际上达到了自己跻身名门望族的目的。

李义府功成名就之后,决定改葬他的祖父。此事得到高宗允许,并下诏让其节哀。李义府感到这是他光宗耀祖,捞取名利的大好机会,便拉大旗做虎皮,大兴土木,示意附近各县派车派牛参加修建。三原县县令为了讨好他,最卖力,周围其他七县县令也只得带领人丁车马去服役。由于劳役太重,连高陵县县令张敬业都累死在工地之上。

这次改葬声势十分浩大,自王公以下各级官员,都来送礼、送葬,车马及祭奠供帐等物从灞桥到三原七十多里之间,浩浩荡荡,连续不绝。成了唐五朝以来王公大臣最豪华的葬礼,李义府不仅光耀了祖宗,而且捞取了无数的金银与礼品。

在这帝王世家,君王的爱憎决定一切,改变一切,根本没有民主可言。李义府深知这一点,只要他讨好高宗和武后,并利用高宗软弱无力,优柔寡断的弱点,别人就拿他没办法。洛州有一美貌女子淳于氏有罪被关进大理寺监牢。李义府知道后,就要大理丞毕正义判她无罪,送他做小妾。大理卿段宝玄知道后便将此事上奏了高宗。

高宗令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进行查实。李义府为了不让事情泄***迫毕正义在狱中自缢灭口。毕正义死后,高宗也想息事宁人,不再追问。但侍御史王义方为了澄清事实,当朝向高宗上奏李义府“杀身以灭口”,“心狼貌恭”,并大声呵斥李义府退下。李义府毫不理会,若无其事。由于王义方说李义府“窃幸乘权”,“蔽亏日月”,要求“清除君侧”。涉及到高宗,高宗十分恼火,反以王义方当庭诽谤,侮辱大臣,言辞不逊将其贬到莱州做司户,而不问李义府的罪行。

李义府依仗高宗与武后的宠幸,为其已死的父母封官,将其诸子及在襁褓中的孩子都列为清官。他与其子及女婿利用手中权柄,“专以卖官为事”,谁只要给他钱,就能得高官。谁送金银,他就拿国法、刑律作交易。对他这种骄横无羁、贪赃枉法的行为朝廷内外官员都不敢碰他。

高宗对他的所做所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次他对李义府言道,你的儿子、女婿行为不慎,做了许多坏事,我也多次为你们掩护,没有公布于众,你要告诫他们,不可再这样下去。李义府听后不但没有低头认罪,反勃然色变,问高宗是谁说的。高宗只是说,只要我说得对,何必问谁说的呢?容忍他这种无礼举动。

正当李义府骄奢淫逸,春风得意之时,一阴阳占候人说其宅有“狱气”,需打发积钱二千万,方能“厌胜”。李李义府见此机会,又大肆搜刮钱财。甚至为长孙无忌的孙子卖官。他还利用为母哭丧机会,换上普通百姓衣服登古冢窥天象。许多朝臣长期以来对他深恶痛绝,便以其夜观天象,图谋不轨等罪状上表高宗。

李义府的胆大妄为行为涉及到高宗的统治,高宗便下决心革去了他所有的官爵,长期流放到辒州,他的三个儿子和女婿也被长期流放。乾封元年朝廷大赦,但长期流放人员不得返京,李义府忧闷发病而死,终年五十三岁。

世间之人,本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自幼本该修其涵养,处事光明磊落,不为邪念锁定。可惜这李义府适得其反,寻得一条后世辱骂之道。前有人书写品质,借来一叙,评价一番。这正是:官场风云三月天,一世一名一评判。欲知长安城还有何事发生?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