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我在隋朝当皇帝 > 第25章 《永不加赋》

第25章 《永不加赋》

等到几人告辞,杨侗又陷入思考。

暴君需要做的事,他已经做到了,现在百官哪怕不敢在嘴上说,心里也肯定把杨侗骂成千古一暴。

但明君需要做的事,似乎一件没做?

清查一大批胡人,平抑东都粮价,确实是惠民了,但只是一时的,百姓并没有得到长久的实惠,以此自称明君,哪怕杨侗一直宣称不要脸,他都会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末了,杨侗忽然想起‘永不加赋’。

不禁精神一震。

永不加赋,这玩意确实好啊。

从字面上理解,‘永不加赋’的意思,是永远不增加赋税,后世普通人也是这么理解的,加上一些二鬼子的美化解读,所以将颁布这条法令的康麻子夸的天花乱坠。

但事实却是很坑爹。

从黄台吉算起,康麻子是满清第三代皇帝,当时满清入主中原仅仅十七年,南明还在激烈抵抗,满清为了笼络人心,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法令。具体内容为:现有的人丁照常缴纳赋税,新生人丁不征收赋税,倘若某一户有人去世,则以新生人丁顶替缴税,倘若没有新生人丁,则以亲族中的新生人丁抵补。

就是这么个坑爹的法令,被当时的带路党美化一番,立刻变成了永远不征收赋税。

百姓嘛,都是淳朴的,被带路党威逼利诱一番,不得不投入满清的阵营,最后发现,该缴纳的赋税,还是一个大子不能少,满清却因此坐稳了江山。

等到后世,某些带路党仍旧借此美化满清。

便是杨侗,也曾被忽悠的一愣一愣的,最后认真研究一番,才发现这条法令是套路中的套路。

康麻子估计是套路界的鼻祖。

而杨侗想起这些,自然不是要学康麻子套路百姓,反而准备将‘永不加赋’,按照其字面意思真正施行下去。

在古代,赋和税是不同的。

赋者,以供车马、甲兵、士徒之用,或充实少府。

税者,以供国之郊社、宗庙、百神祭祀,或供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

也就是说,赋是进皇帝个人腰包的,税则进入国库。

国库的钱,不能随便动,但对于进个人腰包的钱,杨侗觉得,少点就少点罢,只要能让百姓减轻负担就好。

因此苏威刚出宫,转头又被叫进来。

不禁一脸懵逼。

杨侗并不废话,直接问:“苏相国,你大业年间便是中书令,你可知晓,自大业元年至今,国朝缴赋最低时是哪一年?对少府运作可有影响?”

杨侗强调的是赋。

苏威马上道:“陛下,自大业元年至今,要说缴赋最低,当属大业五年。彼时全国物产丰富,百姓丰衣足食,国库充盈至粮米霉烂,大行皇帝一再减免田赋,对少府运作并无影响。”

杨侗点点头,又将苏威赶出宫。

后者更加懵逼了。

但到了第二日早朝,苏威才知晓原因,等听到诏书内容后,马上涕泗横流,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山呼,群臣见状,不得不跟着中书令一齐跪下。

隋时,大臣早朝,不兴跪拜,反倒人人都有一个蒲团,碰到出班奏对,也是站在殿中央拱拱手而已,了不起稍微鞠躬参拜,反而皇帝遇见重臣,需要见礼慰问。

可此时,百官竟皆拜服在地,可见杨侗颁布的圣旨,有多么震撼人心。

说是千古未有都不过分。

只见百官刚山呼完,杨侗便道:“王大伴,宣诏罢!”

王大伴拿出一份早已书写完的密旨,走到御阶前方,双手颤抖。

却不是害怕,而是动容。

这份诏书颁发下去,陛下定会名传千古。

“应天顺时,受兹明命。”

“诏曰:朕以冲龄,统承鸿业,祖宗功德,惟祗服于典章;吏治民艰,将求宜于变通,是以决定与民休养生息。朕不敏,然亦闻上古贤王治世之妙,民不加赋,而海内永存足矣,乃欣然向往之。其令,天下官府及有司衙门,即日起,以大业五年为准,有隋一朝,永不加赋。”

永不加赋?

百官听到,当场懵逼。

这是什么法令?难道是说朝廷将不额外收赋了?以大业五年为准?大业五年那种程度的赋,收与不收有什么区别?但赋是进少府的,皇帝执意和自己的腰包过不去,百官为何要阻拦?

况且这种诏书。

三皇五帝,谁提过?

秦皇汉武,谁提过?

可称千古未有!

一旦传出去,当朝皇帝必会名留青史。

我等百官辅佐君王,怎么也得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罢?此等仁政,万万不可胎死腹中,一定要坐实了,不能给皇帝反悔的机会。

等到反应过来,百官皆动容。

有老夫子涕泗横流,大声呼喊,却没人怪他君前失仪:“仁政啊,这是真真正正的仁政啊,除了陛下,上古贤王谁提过?陛下颁布此等仁政,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隋中兴有望,大隋中兴有望呐,臣为陛下贺,臣为陛下贺。”

百官跟着道:“臣等为陛下贺。”

苏威更是扑倒在地,泪眼婆娑。

他忽然明白,昨日杨侗为何会反复叫他进宫了。

他自大业三年被提拔为中书令,一直到大业十四年,眼看隋王朝从鼎盛步入深渊,那种无力感,每每想来,令人心酸苦痛。

如今听闻《永不加赋,必可收回民心,再加上杨侗是元德太子的遗腹子,血脉纯正无人能比,他忽然觉得大隋中兴有望了。马上跪地叩首,大声道:“陛下,臣虽年老,难堪大用,但有生之年,必唯陛下马首是瞻,誓死为大隋中兴肝脑涂地。”

百官见状,虽然觉得苏威跪拜,有些过分了,却不得不硬着头皮跟随。

口中道:

“臣等必唯陛下马首是瞻,誓死为大隋中兴肝脑涂地。”

“朕偿闻,男儿膝下有黄金,又闻士大夫不为五斗米折腰。大隋是不兴跪拜的,诸卿都平身罢。”杨侗淡然,虽知晓其中一些官员是随大势,并非真心跪拜,但至少证明杨侗暂时得到了朝堂的支持,不会有人再唱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