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奥地利1840 > 第83章 南匈牙利9 打造奥语乐园

第83章 南匈牙利9 打造奥语乐园

不几天,这帮亲戚都到齐了,他们都是过完圣诞节才过来的,估计是把南匈牙利之行当做度假了。

你看,现在都1月底了,马上要迎来草青柳绿,迎春花儿黄了。

他们这一拨拨的来,可把卡尔给累瘫了,或者不是累瘫了,是腻瘫了。

和预料的一样,先是维也纳和格拉茨,然后是北意大利的亲戚。

维也纳代表团:阿玛丽带着马克西米连和小玛利亚·安娜。

格拉茨代表团:约翰和安娜两口子带着三个大的,利奥波德,伊丽莎白和费迪南多。

北意代表团一分团:长公主玛丽·露易丝带着儿子威廉·阿尔伯特。

北意代表团二分团:卢多维卡,却带着7个人,2个小姑娘,5个小伙子。

每一波亲戚来的时候都要带着他们去看一看,讲一讲,同样的提问还要答一答。

这和高中老师一个年级教四五个班差不多。

每一门你渴望听的课,背后都有一个讲它讲到吐的老师。

那些猥琐又银荡的屌丝,诚不我欺也!

现在大家人手一份报纸,叫做《多瑙周报》,主要讲诺维萨德,还有就是奥地利和那些德意志邦国的事情,当然附近的贝尔格莱德也会提及。

报纸是德文版,虽然会减少订阅量,降低盈利预期,延迟盈利时间线,但是卡尔还是坚持奥语印制。

奥语印制报纸,毫无疑问,直接受众会少了很多,毕竟要能读写奥语的人才读嘛。

但是背后的间接受众却不少,那些读懂奥语的读报人,既能把信息传播出去,又能展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这样会带动更多的人学习奥语。

回到《多瑙周报》,每周一次印发,目前印数是5000。

“其中公主府,医院,医学院,师范学院,工业区,和军队,大概定了2成,诺维萨德的市民和乡绅占了6成,至于剩下的2成,竟然是在贝尔格莱德。”

玛利亚做“掐腰抚腹”状,站在前面介绍,有点像推介会的样子。

“各位,我们的目标是到1843年开始,把周报变成两份,再加一份《多瑙周末》出来,《多瑙周报》要涨到8000,甚至10000,而《多瑙周末》呢,从3000印起。”

“《多瑙周末》冲击《多瑙周报》的销量,你怎么办?”

一个小伙子提问,他叫做安东。

卡尔知道安东是瑞拿大公的儿子,他和妹妹路易莎,都是和卢多维卡一起来的。

卢多维卡带的7个人中,剩下的四男一女,都是她的学长,是替玛利亚系列学校招募的教师,他们已经到学院报道了。

“首先说结论:不会有太大冲击。”

安娜说完,扫了大家一眼,看到他们还有疑惑,就进一步解释道:

“诺维萨德这个城市的人口,现在大约8万,今年年底会增加一万人,明年也就是1842年,大概增加人数不会低于这个。这增加的人数里面,有教师,有学生,有医生,这些都是奥语人士,他们有阅读需求。”

“另外城市也会有内生的奥语人士,人数也在增加,周边士绅,他们的子女没有到诺维萨德城里来,但是也有部分学习奥语,并在一两年内来到城市生活。”

“尽管现在内生的奥语人士,其数量比不上外来的,但是过个两三年,情况就会变好很多,尤其是整个城市形成一个奥语氛围后。”

卡尔补充一句。

“他们都是报纸的需求人群,所以谈不上冲击销量。”

安娜说道:

“而且这两份报纸主打内容不一样,《多瑙周报》主要是经济、工业和生活,《多瑙周末》呢,主要是休闲,娱乐和生活。”

“你们办这份报纸的目的是什么?竟然前期可以不管赚钱都硬要办起来。”

这是瑞拿大公家的路易莎问的,她当然知道原因,不过还想验证一下。

“根本上还是经济着想,从统计数量上讲,当地说塞尔维亚语人,比说奥地利语的人要多,匈牙利语人也多过我们。”

玛利亚坐了下来,端起水,喝了一口,进一步揭示。

“但是能读写所说语言的,还是奥地利语的多,经济条件好,又能读写所说语言的,也是德意志的居多。”

大家明白了,还真是从经济层面考虑,至少基本点是经济层面。

“而我们目标是提高奥语人数比例和绝对数量,所以不会刊发那两种语言的报纸。”

这一点,都是老哈家,或者老哈家亲近的人,当然明白。

“不单单是大学里奥语教学,报纸上奥语刊印,工厂里资料也是奥语,街道上的路标路牌也是奥语。”

还有一点玛利亚·安娜公主没好意思单独拎出来说。

医院的门牌和各种指南也是奥语,现在进医院的大部分是平民,手工业者,小商人等经济过得去的人。

对,能进医院的还有地方实力派,准确的说,是地方上的经济实力派,可以称作土豪,比较土的那种豪绅。

这些人是有能力学习奥语,有资源学习奥语的,就看他们有没有意愿,如果所接触的一切书面文字都是奥语,他们就会有很强意愿去学习奥语了。

这年头,不管是平民,手工业者,小商人,还是小地主啥的,都是本地精英,他们的家庭经济略有盈余,可以为眼前看得见的未来做一点投资。

至于那些不土的,有文化,有追求,有理想的贵族,都跑布达佩斯去了。

到1848年,成功了,和那些贵族一起做人上人,失败了,就和他们一起做鬼中鬼。

“小学和中学教育呢?”问这个问题的是威廉·阿尔伯特,卡尔大姑姑家的表哥。

不求上进的混下去,威廉将来也能弄个侯爵的帽子戴,毕竟他老妈,长公主玛丽·露易丝和老卡尔聊过了,老哈家已经对此开口子了;要是好好混呢,公爵也大有可能。

“现在就是五六所中学开办奥语课,都还是我嫁过来之前,花钱请的私人奥语教师,用来培训侍女的,后来他们感念我的支持,分在几所学校带奥语课。”

玛利亚说着说着笑了一声,想起来培训奥语侍女,当年也是卡尔忽悠这么干的。

“你的意思是,有计划在更多学校开奥语课?”威廉摆出刨根究底的架势。

“是的,威廉哥哥,新学期开始,所有中学都有开奥语课,明年,也就是1842年开始,所有小学都会开设奥语课。”

卡尔替玛利亚回答一句,让她喝口水缓缓,这跟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会似的,叫一个大肚子回答这么多问题,确实不妥,小助理卡尔就上场了。

“师资哪里来呢?”刨根究底哥——威廉继续问道。

“玛利亚·安娜公主师范学院的奥语预科班教1000多人,他们之中奥语水平够了,但是专业课差一点的同学,可以一边在学校代课一边备考。”

“奥语教师费用怎么来?”这个是瑞拿家的路易莎。

“我们算了一下,到今年年底,全市大约9万人,学龄内包括中小学,17000人,学龄且入学的,大概是一半略多,也就是9000人,每个老师可以带3个班120人,只需要75个老师,一年支付12英镑,一共才900英镑。”

“你给我算的是需要花多少钱,我们想问的是钱怎么解决?”

这是瑞拿叔祖家的安东,说话有点冲。

“政府目前资金不足,最近两三年公主府可以先借给政府,等地方税收起来了再还回来,大家也看到了,就目前这些20多个工厂,两三年内会给财政带来显著增加。”

玛利亚替卡尔回答,二人交叉掩护。

其实啥政府不政府的,还不都是那帮军头做主,不过因为地方太小,也没建立起信用,也就没法去发债券。

等到城市人口规模三五十万,地方经济也比较活跃了,就可以发一波债券了,搞搞基础建设。

“况且,有了这二十多家工厂,也会带动更多的人投资,有更多的工厂开办呢。”

卡尔又替玛利亚加了一句,更有说服力。

“现在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学龄未入学,一个是乡间的中小学奥语教育,也有规划吗?”路易莎问道。

“学龄未入学,这个是经济问题,我们之前也算过,在城市,按照每年提高入学5个点,要花个8-10年,才能让学龄人的在学率提高到90%;而乡间,按每年4个点提高,同样年限,只能提高到60%以上,要大约15年才能提高到90%······”

玛利亚回答道,她一边回答一边给肚子里的娃做胎教,看妈妈多厉害,数学杠杠的。老师一天不退钱,我就一天霸占着知识,不能还给他。

你出身的这个地区,将来必须是奥地利的经济高地。

“······这些算下来,中小学的奥语教学费用,稳定下来,每年需要五六千英镑。”

“玛利亚姑姑,其实慢慢的民间也会投资,比如经济好的家庭,会聘请奥语教师,甚至学校附近也会产生很多奥语培训班。”

“不管是升学培训还是职业培训,都会有需求。”

卡尔看一眼瑞拿叔祖家的安东,给玛利亚打个补丁。

“总之呢,外面打造的是奥语世界,我们也掏钱帮助他们学习奥语,让他们能进入我们打造的奥语乐园。”

“怪不得老爹干的这么烂呢,我们是只想着打造奥语乐园,却没掏钱帮助他们学习奥语。况且,我们打造的奥语乐园,还不如当地的意大利语乐园那么花团锦簇呢。”

安东同学,对着妹妹路易莎,苦笑着说道。

“安东叔叔,这也不全怪瑞拿叔祖,北意大利和南匈牙利,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地方,应对策略也应该不一样。”

卡尔凑过来,对着安东和路易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