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贞观家教有点躁 > 第161章 煤票

石炭还没有正式大量的销售,就开始在长安的一些酒楼里边流行起来了。piea

刚开始大家还是心里边抱有一定的疑惑的,不得不说,大唐的商人还是很讲良心的。

张济安不由得感叹,这心比后世的资本家可是要红的多了。

不过这石炭能够在世家的酒楼,甚至在这些世家和贵族的家里边流行起来,一方面是基于这东西的确无毒,似乎这烟囱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大概也是成本的驱动。

有便宜的东西为什么不用呢?虽然说他们家里边也不缺钱,但是有一种既无毒却又便宜,而且还好用的东西,为啥不用啊?

虽然他们有钱,但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啊。

这个东西流行起来很快,尤其是在今年,长安的冬天特别冷的情况下,大家似乎更加乐意用一种能够让自己更加暖和的东西。

而且这些贵族们采购的量都比较大。

在尝试了几次,确定这东西的确无毒之后,基本上每家都是几万斤的数量,毕竟,一个火炉一个冬天就要烧掉两三千斤的煤。

谁家家里边不用上五六个火炉子,甚至更多?

如果还有其他需要用炉子的生意场所,那需要的量就更多了。

这多少也让张济安有点措手不及,甚至还没来得及搞一个开业典礼,大规模的销售就已经开始了。

只来得及将“温暖碳行”四个字的牌子挂在门口,明眼人一看这牌匾就雕刻的十分粗糙,甚至都没来得及上漆,只是在四个字上面用墨汁涂抹成了黑色。

程咬金总是感觉这牌匾有点不够排面,要是别人知道这是他们几家的生意,恐怕会笑话他们的。

张济安告诉他,不用担心,到了明年这门匾自然就成黑色的了。

煤炭行门头挂的门匾,难道还能保持着原来的颜色吗?一个冬天过去,门匾都变不成黑色的,那只能说明生意不好,快要倒闭了。

他郑重的告诉老程,与其担心这件事,还不如想想到了明年,将这四个字染成什么颜色。

可别到时候连字和木匾都变成一个颜色,别人来都找不到。

让张济安最为遗憾的是,他已经准备好了的鞭炮,居然没来得及放,也让这样一个开业工作没有了任何的仪式感。

他本来已经准备好了一些鞭炮,为了将这些鞭炮制作出来,他特意的配好了火药,让秦用他们花了两三天的功夫,才卷好了炮筒,做好了十几串一千响。

甚至还弄了一两百个炮仗。

结果这一下子就用不上了,生意红火的出奇。

本来他准备想要买一些炮仗的,但是打听了一圈却没有找到。

回头仔细想了想,他觉得没有卖的炮仗肯定是有原因的,毕竟火药这东西那是军事上用的,估计得是国家管制的,这样的东西在市面上没得卖,那绝对是有可能的。

既然不让卖,那自己就悄悄的做一些吧。反正我自己拍出来的又不是买来的,朝廷也管不着那么多,再说了自己就是搞个开业庆典,听一下响声而已,又不是拿来干什么坏事。

他完全不知道,这时候可以用来做炮仗的火药其实也并没有出现。大唐虽然有人在配置火药,比如少府监就有人已经开始尝试。

硫磺和木炭容易燃烧,而硝石又容易爆炸,所以将这三者混合在一起的尝试,大家都已经开始在做了。

准确的来说,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尝试过,只不过也仅仅只是燃烧而已。

此后上千年的时间,火药居然一直没有太大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热兵器史上最悲哀的一件事情。

从战国时期开始研究火药,一直到唐朝末年,杨行密才第一次将火药用于军事,而且同样是以燃烧为主要目的。

但是少府监配出来的火药只能够燃烧,不能够起到爆炸作用。

张济安制造出来的火药却是能够爆炸的,也亏的他是想要搞一个惊喜,所以将这事情没有和军方的几位大佬透露,要不然光是生产火药,他就要忙活一阵子。

土门县那边的生产规模并不大,结果这边一下子卖出去了一百万斤的煤炭,将库存的东西都卖完了。

尽管最近他们已经准备扩大生产规模,然而就还是让他们有点措手不及。

刚刚开业不到十天的时间,这煤炭一下子就卖出去了上百万斤。

一文钱两斤,这价钱比木炭要便宜了一倍,十天的时间里边,五六百贯就到手了。

本来那一块地皮是张济安买下的,再加上前期的投入,所以张济安一个人就占了一半的股份,其他人主要负责运输和销售。

乍一看起来,这生意似乎并不大,但是大家都知道其中的原因,这主要是因为规模没有上去。

要不然,长安城这么大,一个冬天的煤炭生意可绝对不是一个小数。

他甚至有点后悔,不应该让李恪将那些俘虏都带到江南去,如果留在土门县,让他们去挖煤,一天没问题可以挖出几百万斤煤来的。

现在让他去哪儿找这么多的劳动力?

长安附近有煤矿的地方不少,除了土门县,似乎往北走银州附近也有煤矿,张济安记得,他家以前烧的似乎就是灵武煤,有时候还会烧靖远煤。

这两个地方离长安都是几百里,不到一千里的路。

至于山西那边就算了,不但有点远,最主要的是还要过黄河,成本一下子就高了起来。

但问题是,只有土门县的煤矿才是露天的。

虽然这时候有人也反应过来,想要在土门县那边买一些荒山开煤矿,但是李世民早已经了解了这些,他自己都想着从其中插一手呢,怎么还会让其他人再往里边伸手?

然而等他回过头来一调查,却发现主要的几座荒山,都被这的家伙以低价买走了,剩下的地方都是良田。

甚至有人都打算毁田开矿了。

这种行为是李世民绝对不允许的,毕竟,大唐说到底还是一个农业社会,怎么可能允许做出把农田毁坏掉挖矿的举动呢?

如果有人真的敢于那样做,李世民不把他拆了才怪。

大家伙转了一圈,发现有煤的地方的荒山都被张济安买下来了,而且是以很便宜的价格买下来的。

对此,大家都只有眼红的份。

长安街上的木炭市场也红火了起来,然而大多数老百姓家里面用火炉大量的烧木炭,还是有点心疼和舍不得的。

之前由于煤炭的原因,市场有着接近于饱和的迹象,所以木炭的价格有所下跌,搞的一些碳农们也是苦不堪言。

尤其是那些老百姓,听说有了比木炭更便宜的石炭,而且还是经过加工处理后不会中毒的那种,他们对于木炭就有点嫌弃了。

但问题是卖石炭的“温暖碳行”现在门虽然开着,但是里边却空空如也。

后院里边除了黑色的地面,证明着这里曾经堆积过大量的煤炭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几乎都看不到老鼠。

其实作为供货商,张济安他们心里面也很着急,市场需求已经还很大,但问题是产量上不去,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了。

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找煤矿工人,至少得有几千个工人,才能够满足整个长安煤炭市场的需要。

有人的人家不少,长安的那些世家,谁家里边没有几百个奴隶什么的?他们都想着要在其中分一杯羹。

李世民也想着掺合一下,但是却唯恐背上了与民争利的名声,也不好意思开口,只能让管理皇室产业的韦贵妃想办法。

韦贵妃的办法也简单,直接找到了娘家,然后由韦挺出面来找张济安谈判。

清河崔氏这边也来人了,还是崔文礼。

之前张济安一个人占着一半的股份,其他五家各占了一成。

而现在又有人增加进来,股份肯定是要稀释的。

新增加的不仅有清河崔家和长安韦家,此外还有几家勋贵也想掺和。

比如,卫国公李靖。

除此以外,侯君集也流露出了一丝想要参与的意思,张济安坚决的拒绝了。

这时候他才想起,长安明年似乎不大安全了。

此外,张亮想参与,但是却打发了他的儿子张慎微过来,张济安告诉他,以张慎微的名义参股可以接受。

一下子增加了四五家,股份的划分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关键是韦挺之前没有给这几位新股东说明皇室要参与的事情,而是直接狮子大开口,提出至少要一成半的股份。

这让崔文礼十分不满意。

可是韦挺当着崔文礼的面,韦挺指出这里边还有皇家的手脚,直接将崔文礼气了个半死。

最后一番争争吵吵,决定张济安只拿了三成半的股份,皇室拿了了一成半新加入的那四家,李靖,张慎微,崔文礼,韦挺,各占半成而原来的程咬金等五位老股东合起来占了三成。

当然新加入的这些在矿工方面还要多出一些人。

没办法来的,迟的就是这样。

“可是那煤炭现在挖出来再用到长安,中间还有加工的过程,至少要四五天的时间吧?”这是张慎微提出的问题。

“你想说什么意思?”

“这几天的时间里面咱们就这么干等着吗?”

“哦,张兄可有什么办法?”

张慎微道,“其实咱们可以预售。就是弄一些煤票,等到煤到了长安,让他们拿着煤票直接取煤。”

张济安张大了嘴巴,

还真的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居然把计划经济的那一了出来。

他甚至有点怀疑,这家伙该不会也是一个穿越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