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贞观家教有点躁 > 第217章两个玉米棒

第217章两个玉米棒

学生多了,但是课本却并不缺。

之前也就十几个学生,只需教他们识字,也不需要什么课本,记好笔记就行了。至于后面来的这些学生,都去年的学生了,早就抄写好着数学课本。

张济安依据老李皇帝的意思,老老实实的将土豆的具体栽培技术全部整理了出来,连夜写好,交给老李派来的人,快马加鞭的朝着长安送去。

当然也来忘了顺带着夹带一些私货,毕竟他和老李之间的关系而言,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老李在占便宜,这也让他感觉很不爽。

如果说要从老李那儿占点便宜,薅点羊毛,其实,难度也并不是太大,毕竟有着李丽蕴的这一层关系在内,老李皇帝对于张济安其实还是比较宽容的。

但问题是,现在的长安可不是什么好地方,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面足以发生很多的事情。

泾阳县距离长安其实并不远,许多事情,即便是张济安不用刻意打听,也总会能够传到他的耳朵里边。

别人就不说了,有一个程咬金就足够了。

为了自己的儿子,他也绝对会不停的告诉这边长安城里边的局势,以此来安定程处嗣的心,让他在泾阳县安心的呆着,不要跑来凑热闹。

长安城里面的局势现在有点诡异莫测,甚至于很多人都有点看不明白了。

在这个时候,与长安那边接触太多可不是好事,弄不好还能把自己卷了进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张济安愣是忍着给长安城里边没有写信。

一直到前段时间,想起土豆的事情,才给老李皇帝写了一封信。

否则,他才懒得与那边有什么沟通和联系的。

张济安给老李皇帝回信,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土豆的事情,他现在就渴望这土豆很快能够有大量的种子,那么自己或许可以早日吃到土豆了。

他在信中特别强调,土豆种植切了芽块之后,剩下的部分是可以吃的,让老李皇帝种完之后,将这些没有芽块的土豆给自己送来一些。

自己真的是太馋了,好久都没有吃土豆了。

程咬金那里,还留着十几斤从挖过土豆的地里边搜出来的没挖干净的小土豆,今年估计也不敢光明正大的种植。

当然,他同时也提到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李丽蕴那里还留着去年抄写的张济安的一些课本,请老李皇帝将这些东西最好印刷一些,给他送来。

他相信,这些东西,老李肯定是乐意做的,他没有他没有收老李的版权费,已经很够意思了。

打发走了长安来的信使,张济安早上眯了一阵,又和程处嗣一起去巡视火药作坊。

而张大安则是很自觉的走进了教室,等待学生的到来。

不管这个火药在外边被传得多么的神乎其神,他似乎是没有丝毫的兴趣。

这家伙很聪明,懂得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就这份城府,张济安觉得,他和程处嗣两个人是绝对没有的。

怪不得,人家年纪轻轻愣是做到了七品官的份上,而程处嗣还是靠着投机取巧才做到了七品,并且职位的重要性和对方还不能相提并论。

当然他自动忽略了,自己的职位已经达到了四品,不过这是特例。

自己达到这个地步,其实更多的还是占了自己穿越过来的优势,这不算什么本领。

假如将开挂神器丢开,他觉得,自己现在能够混到地方上的一个八品官,就算烧高香了。

每一个牛逼的人物,都有他牛逼的理由,就像一首歌里面唱的那样,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不过这家伙做事还是相当认真的,就拿教书这件事来说,张济安觉得,这家伙要比自己敬业的多了。

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教室是隔壁,张大安总是能够很好的处理好,在两个班之间来回穿梭,手把手的教好每一个学生。

给二年级的布置了预习的任务,然后跑过来给一年级讲。讲完了,在一年级的开始读书的时候,他又过去给二年级的讲,二年级的做练习的时候,他再来检查一年级的作业。

两个班之间这么来回跑,居然没有一点耽搁!而不像张济安那样,把个黄小牛当做自己的助教一样,指使的团团转。

其实张济安知道,在后世也有这样的情况。农村有些小学里边,老师不够用的时候,就是这样弄的。

甚至,还可以把不同班级的学生,放到一个教室里边,搞复式班教学。

这才是真正体现老师的水平的时候。

而张大安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搞复式班教学了。

对于黄小牛来说,不需要再跑到一年级教室里边当小老师了,当然也不需要老师再给他吃小灶了。

虽然这等于把他解放出来了,但是没有了在同龄人面前的那种优越感,显然也让他多少有点失落。尤其是后面来的这些同学,简直太厉害了,不但见过的世面多,而且学到的知识也比他多得多,这让他很有一种紧迫感。

他知道,自己的学习条件,和这些二年级的同学是没办法相比的。

人家家里面的条件都要比自己好的多,哪怕是最不行的,家里边老爹也都是当过兵的,上过战场立过功的,都有些功勋和赏赐在手,家里边的情况要比他这个佃农的儿子好得多。

这也让他更加有学习的紧迫和压力。

所以,他每天上课的时候都会认真的听,回到家里边的时候,也是尽量想办法,在脑子里边将白天学过的东西再重复一遍。

没办法,他家里边穷,晚上也是从来不点灯的,即便是吃晚饭,基本上也都是摸黑吃的。

所以,也就不可能让他在灯光下去读书写作业,他只能在课堂上认真的听,争取把老师讲过的每一个问题都牢牢的记在脑海里边。

有些记不住的,就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看,必须要在天黑之前回到家里之前,将这些东西记在大脑里边。

这样,他在晚上的时候,即便是躺在床上,也能够在大脑里边将这些东西再过一遍。

这样的学习方法,效果居然出奇的好。

张大安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他很快的便发现这个独特的学生。

说实话,让他不注意到这个学生都不成,因为这是二年级的教室里边是唯一一个佃农的孩子,不管从他的穿着以及表情行为举止方面,都显得和这些学生有些格格不入。

当然,之前张济安也曾经给他说过自己的这个小助教。

这些也都让他很快的记住了这个孩子,但是真正引起他更加关注的,则是这孩子的学习态度。

讲新课的时候,似乎也看不出来这孩子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只要是回顾旧课,这孩子绝对是第一个能够回答上来的。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这个孩子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外壁是最出色的,但是他课后的复习和巩固,绝对是最认真的。

每一次这些孩子们放学的时候,张大安都会把他们送到府邸的后门,也就是学校的大门口。

在那儿,每一个学生家里边派来的仆人,都在等着接自家的少爷放学,然后回到租住的地方。

而那个妇人,也在那儿等着自己的儿子。张大安一眼能够看得出来,那妇人眼中的怯弱,局促,还有紧张不安。

每次张大安送孩子们出来的时候,这个妇人总是和那些仆人们分开,站在不同的地方,并且躲得远远的,唯恐自己的这幅模样给孩子丢了脸。

等到所有的孩子都走了之后,她才小心翼翼的从那个角落里边走出,然后又十分谨慎的走到门口带走孩子脸上带着一丝讨好的笑容看着老师。

并且小,那种笑容只是匆匆的一瞥,然后就低下了头,带着孩子,给老师行个礼就离开了。

这一幕,也让张大安多少有点唏嘘不已,不知为什么,他总是相信,黄小牛这个孩子绝对会有出息的。

虽然他的家庭出生是最低的,家庭条件是最差的,但是他能够看出这个孩子眼里边其他孩子所没有的东西。

那是一种热切的渴望。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是从何而来?张大安觉得自己似乎有点迷明悟了。在黄小牛这个孩子身上,他看到了这个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对前途的渴望,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也正是这种渴望,使得他的学习才有了浓厚的兴趣。

所有的兴趣都是有原因和动力的,那种抛开了原因直接说兴趣的,估计最多也就是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张大安送完孩子们,回到府邸里边的时候,张济安正在拿着两个玉米棒子互相揉搓,用这种最为原始的方式给玉米进行脱粒。

这两个玉米棒子,本来是挂在徒步车上作为装饰品的,如今被他带到大唐来了,去年他倒是忘记了将这东西种下去,而今年却想起来了。

也就是说,这玉米应该是两年前收获的,按理说这东西没问题能够种出来,但是因为这是这个世界里边仅有的两个玉米棒子,他心里边多少还是有点忐忑的。

穿越时空的时候,这两个玉米棒子没有发生变异吧?